李新峰: 明初官员的工资序列

currency | 2020.9.10|李新峰 明清史研究

【编辑说明:李新峰教授《释明初官俸序列》,载吴艳红主编《明代制度研究》,浙江大学出版社,2013年。微信版进行了较大删改,征引请以原发表版本为准。】

明代的官俸以石数计,分为本色与折色两部份,又各拆分为米、钱、布等项,实际收入更另有柴薪、皂隶、马夫等项,本色与折色的比例、折算则文武有别,官员实际所得与其品级对应的石数相去甚远。但是,从《诸司职掌》到《正德大明会典》再到万历《大明会典》,制度条文中由从九品到正一品的九品十八级官俸序列,石数相沿未变,一直作为本色、折色和各项折算的基本依据。以石数计的官俸,可以视为明代官员的“基本工资”,构成一个可供比较各级官员俸禄的序列。

明代官俸序列中,某些级别的数额看上去不太合理,最甚者即从三品官俸偏低。在正常情况下,随着品级上升,官位越来越少、权责越来越重,每一级官俸比下一级提高的幅度,应该越来越大。例如,由正七品升至从六品,月俸提高0.5石,而由正三品升至从二品,提高13石。但是,从三品只比正四品提高2石,而正四品比从四品提高4石,从四品比正五品提高5石。千辛万苦升至从三品官,薪俸的改善幅度未免太小。从三品薄俸现象,需要放在明初政治制度史、官僚等级制度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。

明初各项制度,是在元代制度的基础上,取法汉、唐、宋等中原王朝之典,由元末红军体制演进而来。洪武年间的制度,经建文年间的更张、永乐年间的恢复与强化,作为“祖制”,对有明一代乃至明清时代,产生了支配性的深刻影响。对明初制度的独特程度、创新程度的估量,关乎对宋代以来中国历史演变的宏观认识:应该关注明中期社会经济变革前的宋元明平缓转型?还是格外关注明初国家对诸社会层的深刻改造?明初的官俸序列,即既可见继承、模仿、创新等三种因素交织,又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制度内容贯穿明代始终,究其诞生与演变,有助于认识宋代以来的历史变革与延续。

明洪武通宝

明代官制,与唐宋相比,呈现强烈的职位分等色彩,即各级官员的利益取决于所任职官的品级,品位体系成为职位体系的附庸。然而,各级职官品级的调整,是会导致各级职官、品级待遇的相应调整呢?还是需要在相对固定的品级待遇体系中展开,展示后者对职官体系的一定影响呢?明初,职官与官俸的变动同时发生,两相比较,是认识明代官僚等级制度的一个有益视角。

一 明初官俸序列的演变

洪武二十年九月,“上谕户部侍郎杨靖曰:‘为政者务存大体,近文武官俸米有以斗升为计,甚非所以示朝廷忠信重禄之道。自今,百官月俸皆以石计,或止于斗,毋得琐碎。’于是户部奏定: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,从一品七十四石,正二品六十一石,从二品四十八石,正三品三十五石,从三品二十六石,正四品二十四石,从四品二十一石,正五品一十六石,从五品一十四石,正六品一十石,从六品八石,正七品七石五斗,从七品七石,正八品六石五斗,从八品六石,正九品五石五斗,从九品五石。”遂为明代定制。

级差递增原则使官俸序列呈现为一条上升曲线。但是,这条曲线的中段,即从五品到正四品,似乎偏高,从三品显得偏低。从五品、从四品、正四品与上一级的差距分别为2、3、2石,小于下一级与本级的差距4、5、3石。

明代官员

在与官阶相关的各种待遇中,明显的级差多出现在高低两品之间,而非同一品之内。同一品的正、从之间的差距(本文简称“品内级差”),应适当小于高低两品之间的差距(本文简称“品间级差”),体现某一品官的共性。序列中的低级和高级部份,品内、品间级差都分别是0.5石和13石。在中级部份,七六品、四三品的品间级差较小,品内级差较大。前者可以解释为:级差从此开始拉大,此处品内级差不妨超过此前的品间级差。但是,四三品的品间级差只有2石,实在非常微小,不但小于五四品的5石、六五品的4石,甚至小于四品的品内级差3石,仅仅等于五品、六品的品内级差2石。从三品官实在太“委屈”了。

洪武二十年,朱元璋宣称对月俸算计到升斗感到厌烦,算计到升斗则因为此前论年俸而非月俸。《明太祖实录》载:洪武十三年二月,“命户部,以重定内外文武官廪给禄米俸钞之制,勒于石……其制,以年计,正一品禄米千石,从一品九百石,正二品八百石,从二品七百石,正三品六百石,从三品五百石,正四品四百石,从四品三百石,皆给与俸钞三百贯。正五品二百二十石,从五品一百七十石,俸钞皆一百五十贯。正六品一百二十石,从六品一百一十石,俸钞皆九十贯。正七品百石,从七品九十石,俸钞皆六十贯。正八品七十五石,从八品七十石,俸钞皆四十五贯。正九品六十五石,从九品六十石,俸钞皆三十贯。”

大明通行宝钞

洪武二十年序列,其实并非洪武十三年序列折算而来,各级官俸普遍有所降低。洪武十三年序列要规整得多,级差由5石到10石,再到50石、80石而100石,逐级平稳增长。其中,八七品的品间级差15石,六五品50石,大大超出下一级的品内级差5石和10石,显示了两道鸿沟:八七品之间、六五品之间。这个序列并不在意品间级差大于品内级差的原则,而是突出某些品间差距,将全体分为九八品、七六品、五品、四品以上等四个档次,丝毫没有“委屈”从三品的痕迹。

这与各级官僚在其他权利、待遇方面的级差相当吻合,而与洪武二十年序列并无明显的继承关系。洪武十三年正月,朱元璋借胡惟庸之狱,废中书省、分五军都督府,大肆更张官制。其重要的措施是更定职官官品,但两个多月后旋即恢复。洪武十三年初的这些新规定,包括官俸序列,应属朱元璋冲动而为,应未长久实行。洪武二十年序列的源头,应跳过洪武十三年,继续上溯。

《明太祖实录》载,洪武四年正月,“命中书省户部定文武官岁禄:正一品九百石,从一品七百五十石,正二品六百石,从二品五百石,正三品四百石,从三品三百石,正四品二百七十石,从四品二百四十石,正五品一百八十石,从五品一百六十石,正六品一百石,从六品九十石,正七品八十石,从七品七十五石,正八品七十石,从八品六十五石,正九品六十石,从九品五十石。省部、府州县、卫所、台宪诸司官,验数月支。其太常司、钦天监、侍仪司、太医院等并各库、局官,量裁有差。”

洪武四年的各级官俸,数额比洪武二十年、十三年都低,级差由5石到10石直至100石。但是,这个级差递增序列相当紊乱,六品以下官缓慢递增后,六五品、五四品的品间级差高达60石,五品、四品的品内级差仅为20石和30石。四三品的级差仅30石,三品的品内级差却高达100石。假设存在一个加大品间级差、缩小品内级差的原则,可以解释六五品、五四品的品间级差之大,无法解释九品、三品的品内级差之大。从九品作为最低一级,官俸格外低,可以暂置不论,但三品的品内级差太大、四三品的品间级差太小,从三品的“委屈”与洪武二十年同样突兀。

洪武四年序列中也存在六五品、五四品之间的明显界限,从三和正三之间则存在一条鸿沟,全体分为九八七六品、五品、四品和从三品、正三品以上四个档次,与洪武二十年相同。低级官员的缓慢递增、高级官员的恒定递增、从三品的委屈程度,亦与洪武二十年序列吻合。洪武二十年官俸序列的渊源,显然是洪武四年而非洪武十三年者。

然则,洪武四年、十三年之制从何而来?朱元璋洪武十三年《废丞相大夫罢中书诏》:“当即位之初,会集群臣,立纲陈纪。法体汉唐,略加增减,亦参以宋朝之典。”汉代邈远,宋代官俸构成多样,按寄禄官分等第,文武有别,前后多变,恐非明初君臣所能驾驭。朱元璋等最可能参考模仿的《唐六典》,记录了唐代九品十八级的俸禄石数,由从九品到正一品依次为:52,57,62,67,70,80,90,100,160,200,260,300,360,400,460,500,600,700。这个序列的低级部份均匀递增,以六五品为界,高级部份的品内级差为40石,品间级差为60石,宏观上也表现为均匀递增。这些特征,显然与洪武四年和二十年序列一脉相承。

不过,明初制度也多模仿元朝。元代的官俸构成比较复杂,大体由俸钱、俸米构成,数额各有复杂的演变,其中《元史》载至元二十二年规定的各级俸钞数额,较为原始、规整,与品级的对应关系最为清晰。此序列的数额以锭为单位,以两为零散,一锭合五十两。各品分上中下三等或上下两等或不分等,大部份品级的下等数额即下一品级的上等数额,其上等数额依次为:35,40,45,50,55,60,65,70,80,90,100,125,150,175,200,225,300。这个序列十分规整,级差由5两而10两,再25两而75两。

不区分品内差级差与品间级差,全体分为九八七六品、五品和从四品、正四到正二品、从一品四个档次。除了也存在品内界限这一点,它与洪武四年序列并无相似之处,而简单规整、突出六五品级差、高级部份无受委屈者,与洪武十三年序列十分相似。可以想见,洪武十三年初,朱元璋为更新官制,抛开模仿唐制的洪武四年序列,以元朝俸钞序列为模板,匆匆炮制了一个新序列。

总之,明初的三个官俸序列并非前后继承关系。洪武十三年序列上承元代俸钱序列,并未长期实施。洪武二十年序列则上承洪武四年序列,洪武四年序列在相当程度上“法体汉唐”,是明代通行的官俸序列的真正基础。

二 从洪武四年到洪武二十年序列

官俸序列最初定型,与职官设置状况和政治背景密切相关。洪武四年序列可以追溯到吴元年初以至甲辰年。创制之时要平衡各级武将的待遇,从三品官俸偏低,即源自红军时期正三品指挥使被视为高官的传统。洪武四年定制时,适逢正四品武官取消,从三品低俸恰与当时中级武官的设置状况相得益彰。官俸序列一旦成型,就开始摆脱职官设置的影响,呈现出自身的惯性。

洪武二十年序列,改论月俸,较年俸更加清晰。它淡化了洪武四年序列的各种比例关系,即档次之分。低级部份,从九到从六品每级增加0.5石。高级部份,正三到正一品每级增加13石。但是,中级部份即从六品到正四品,月俸8、10、16、18、21、24石,仍维持按比例分档。与洪武四年相比,六品即百户的品内比例由9:10降为4:5,千户即五品维持8:9,四品由8:9降为7:8,品内级差相对扩大了。同时,七六品的比例由8:9提高到15:16,六五品由5:8提高到5:7,五四品由3:4提高到16:21,品间级差相对缩小了。

在中级部份,洪武四年讲究拉大品间差距、缩小品内差距,洪武二十年反其道而行之,减少品间差距、增加品内差距。这与高级、低级部份拉平品内和品间级差的现象一致。级差均衡,应是洪武二十年序列的基本修订原则。

与洪武四年序列相比,正七品、从三品不再属于某一个比例组合构成的档次。这两级官俸是按什么标准设定的呢?

先看正七品原属的正七、从六、正六品组合。洪武四年,三者比例为8:9:10。洪武二十年,低级部份的级差均匀递增,至从六品而止,正六品待遇陡升,三者不再拥有清晰的比例组合关系。六品品内比例为4:5,数额差距之大超过五品、四品,违背了级差递增原则。更有甚者,六品的品内级差与七六品品间级差的比例,由洪武四年的1:1提高到4:1,造成了相邻级差相差4倍的悬殊局面。但是,六品的品内比例毕竟下降了,六五品、七六品的品间比例毕竟上升了。可见,洪武二十年的修订工作中,扩大品间差距、缩小品内差距具有优先权,即使违背级差均衡递增的原则,也在所不惜。

从六、正六品构成新的比例组合,从六品因扩大品内差距而相对委屈,正六品则是最大的受益者:正七品的年俸比洪武四年增加了10石,从六品增加了8石,正六品20石。

再看从三品原属的从四、正四、从三品组合。洪武四年,三者比例亦为8:9:10。洪武二十年,从三品月俸26石,与从四、正四品的21、24石没有清晰的比例关系。如果从四、正四、从三保持比例关系而适当调整降低,至少应该按21:24:27即7:8:9的关系,以27石作为从三品月俸。为什么从三品的月俸仅仅为26呢?

如果从三品27石,三品的品内比例为27:35,略高于洪武四年的3:4(27:36),以比例论,品内差距缩小了。四三品的品间比例,由9:10降为8:9(24:27),品间差距加大了。这样的结果,与拉大品内差距、缩小品间差距的原则相抵触。现从三品26石,三品的品内比例为26:35,稍低于洪武四年的3:4(27:36),四三品的比例为12:13,高于洪武四年的9:10,恰好符合上述原则。由此可见,这个貌似怪异的格外偏低的26石,是根据严格的算术运算得到的唯一合理结果。

从四、正四构成新的比例组合,从三品因括大品内差距而格外委屈。三品的品内级差与四三品品间级差的比例,从洪武四年的10:3,扩大到了洪武二十年的9:2。从四品的年俸比洪武四年增加12石,正四品增加18石,从三品12石,正三品则增加了70石之多。

明代银锭

由此可见,洪武二十年序列无视两组跨品组合的比例关系,而对原有的品内、品间比例关系进行了统一处理。结果,正六品、正五品、从三品以上的界限依然存在,前两者因缩小品间级差而淡化,从三品以上的鸿沟则因扩大品内级差而强化,形成了明代官俸等级序列中看上去最不合理的现象。

新原则普遍淡化、纠正了原有的不平衡、不合理现象,但格外不平衡的现象,却因此加深。洪武二十年序列,以牺牲从三品为代价,成功地获得了整体上级差均衡化的结果。在此过程中,职官设置、职官品级等因素,没有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考虑范围。

官俸序列中的各级数额,本是为最初的职官设置状况量身打造的,而职官设置的调整,又是在已有官俸序列的格局中展开的。官俸序列诞生过程中的职官、政治背景,可以解释明代从三品俸薄这个有趣现象的来源。更加值得注意的,则是官俸序列成为传统后的稳定性。在官僚制度体系中,涉及君主安全、权力的部份,如宰相制、兵权分配,往往受政治形势和君主个人意志的影响,反复发生剧烈的变革。

涉及治理、官僚体系的部份,如铨选科举、行政区划,往往较少受君主侧目,若改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,故相对平稳。官俸序列无疑属于后者。不过,修订九品十八级的数额,至少修订某一级的不合理数额,无论对君主而言,还是有关部门而言,应并非难事。但这项制度历经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肆意更改、洪武二十年转换调整,数额、级差的基本框架完好无损,原本不合理的例外现象得以变本加厉,不免令人惊讶这项制度的自身维护能力。

明代中后期,文官压倒武将集团,全面主政。官僚体系的身份组织特征和官僚的自利取向,使官僚士大夫有机会修订本来照顾武官的薪俸制度。但明代尽管有薄俸之论,却无人对从三品俸薄现象提出质疑。

在明代人心目中,洪武二十年的官俸序列可能属于“祖制”范畴,但这项“祖制”的诞生,显然肇源于更早的红军传统和唐代制度,受制于或配合当时的职官、政治背景,并非君主刻意塑造。官俸序列异常稳定的主导因素,应是制度的传统,而非“祖制”的压力。明初官俸序列的历史,并未展示一项制度的逐渐演变过程,而是制度一旦成型就凝聚为传统的现象,一种本应变化却随着时间不变化的历史现象。

本文作者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